1. 老師當初是怎麼走上教師之路?本來就想當老師嗎?原本的志願是?
起初,教書並不在我的職涯規劃裡。但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,我逐漸成為了一位老師。大學畢業時,我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不知該繼續讀研究所,還是直接進入職場。那時的我與很多人一樣,對未來感到迷茫。由於我17歲時就已獨立生活,畢業後又沒有獎學金的資助,因此我必須工作來養活自己。當時,我的想法是先存一些錢,再回去讀研究所。
回臺灣後,我曾幫朋友在一家幼兒園代課。而這段經驗我讓意識到,教學似乎是我能發揮長處的領域。是次經驗開啟了我的教學之路,從幼兒園一路教到小學、國中、高中,甚至大學。我有機會接觸各個年齡層的學生,這與我當時在出版社擔任教材編輯有很大的關係。我為幼兒、學齡兒童與青少年們編寫過教材,並被公私立學校採用。作為工作的一部分,我常受邀至學校,以我所編寫的教材來授課。這些經驗讓我得以深入了解學生與老師的需求。既有助於我改進教材設計,也讓我在教學上逐漸成長。
這些多元的經歷磨練了我的能力,也讓我確知教學是我擅長且熱愛的志業。
2. 老師還記得第一次教課的情況嗎? 當時會緊張嗎?
記得,但不是實際的班級授課,而是那些試教現場。試教時,你往往需要在有別於真實課堂的情況下,展現自己的教學知識與技能。比如說,你只有15分鐘來完成一堂課,但光是暖場就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。此外,你也可能需要講授一些由資深老師隨機抽出的主題,而這些老師通常是在午休或忙著改作業的間隙,抽空來觀看你15到30分鐘的表現。這樣的情況對於新手來說壓力不小,我自己也不例外。至於真正面對學生的教學,我的第一次經驗還算不錯,因為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,就跟許多新手老師一樣。
3. 台灣或華人同學在學習X語(您教學的語言)上,您覺得最常碰到的問題是?
根據我的經驗,我發現許多學習者之所以感到困難,是因為他們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,或不知道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來有效學習。這便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千篇一律,尤以死記硬背為大宗。雖然這種方法在某些情況下(例如準備考試)可能有效,但它經常忽略了諸如口說這樣需要在特定情境中練習的關鍵技能,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在課堂外最需要的技能。
例如,我曾與一些成年學生合作,他們的目標是提高口說的流利度,但他們卻只會背誦字典裡的定義。我根據他們的程度,設計不同主題的課程內容,並以此進行有結構的口語練習與角色扮演,使用高頻率的句子開頭以及搭配詞,用更全面的方式來教學。
如果他們能採用後設認知學習策略(metacognitive study strategies),包括規劃、監督與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,或許他們可以更早辨別自己的具體需求,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。透過規劃,他們可以為自己設立明確的目標,並選擇更有效的學習方式(例如對話練習)。透過監督,他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提升了口說的流利度,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。最後,透過評估,他們可以回顧哪些技巧最有效,進一步完善學習策略。
如果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,並運用後設認知學習策略,他們便能更有針對性地從現有的資源中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。我認為這種需求並非僅限於臺灣的語言學習者。因為,我在美國教學時,也發現許多國際學生面臨同樣的問題。惟此一情況在臺灣似乎更為普遍。鼓勵學習者採用後設認知策略,能幫助他們擺脫死記硬背的窠臼,並培養出邁向成功的技能。
4. 您目前在課堂上使用的教材是哪一套?選擇的理由是?
我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自己設計的,除非學校有所要求。我之所以編寫教材或對教材有所增補,是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調整課程內容,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。這種方式在小班教學或針對高階學習者時格外有效,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們通常會更有彈性。然而,對於年幼的學生來說,鑑於學校與政府的規定,以及家長與同儕的期望,教材以及教學方法往往有一定的限制,因此調整起來會比較困難。
即便如此,我仍努力透過差異化教學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。差異化教學涉及對教學內容(教什麼)、過程(怎麼教)、成果(如何呈現學習成果)乃至環境的調整,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。例如,我可能會調整教材內容以符合學生的能力,設計多樣化的活動來搭配不同的學習風格,或者提供替代方案讓學生展現他們的所學。
有一次,我曾為一位政府官員設計教材,他希望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,以與外國官員討論地緣政治。為了滿足他的需求,我精選並修改了新聞文章,融入相關詞彙、句型以及討論時的提示詞(prompts),以符合他的語言程度及專業目標。我還補充了影片與線上練習,讓課堂更具互動性及靈活性。這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,確保教材既有趣又能有效應對他的特定需求。
我選擇設計或修改教材的理由很簡單:我希望能夠提供符合學生目標與需求的教學資源。無論是透過自製教材還是對現有教材的補充與調整,我的目標始終是為每位學生創造更有意義且個性化的學習體驗。
5. 如果有想上您課的學生,老師能否提供相關開課資訊等
可以,但在參與我的課程前,我會鼓勵學生先反思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偏好。課程內容可以專注於某個特定技能,像是閱讀策略;也可以是更為全面的方式,比如批判性思考與新聞英語;抑或是幫助學生應對語言考試的課程,涵蓋了關鍵詞彙、內容知識、聽力與閱讀技巧。因此,學生在選課前,應該清楚自己的起點,並設定具體目標。如果這些目標與課程設計的目標一致,那麼就可以嘗試這門課程。以下是我為學生寫的一份課程選擇指南。我建議學生參考這份指南,來了解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:https://bit.ly/4bvd4FN